河湖淤泥是一种由粘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混合物构成的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在河湖水底,主要成分是黏粒,含水率一般高于100%淤泥固化,有的甚至超过200%。进行河道清淤后会产生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一般含水率高、强度低,部分淤泥中还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被雨水冲刷,很容易使周围水环境受到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对清淤后产生的淤泥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
淤泥的处理方法受淤泥本身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这些性质主要包括淤泥的初始含水率、黏粒含量、有机物含量、黏土矿物种类以及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在实际的淤泥处理工程中,可以根据待处理淤泥的基本性质和现有的处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淤泥的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是否污染及污染物种类,对无污染或轻污染的淤泥可以进行资源化处理,而对污染物超过相关标准的淤泥则首先考虑降低污染水平到相关标准之下。
01
堆场处理与就地处理
堆场处理是指将淤泥清理出来后,运输到指定的淤泥堆场进行处理。河道清淤产生的污泥具有含泥量大,成分复杂等特点,车载压滤机移动方便,操作简单淤泥固化,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有效地处理不同河道疏浚所产生的污泥。
就地处理则不将底泥疏浚出来,而是直接在水下对底泥进行覆盖处理或者是排干上覆水体然后进行脱水、固化或物理淋洗处理。
02
资源化利用与常规处置
按照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淤泥应尽可能得到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将不含重金属污染但氮、磷含量较高的淤泥用作农田土壤,以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当淤泥中含有某些特殊污染物如重金属或某些高分子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而无法去除时,由于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一步到位的处置,即降低其生物毒性后进行安全填埋,并要相应做好填埋场的防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