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了优秀作品展示暨颁奖典礼,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瞿莉莉、牛心童、柳玥、王奔腾、韩玉、苗蕾等6位同学组成,建筑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任天为团队指导老师的哲匠队以作品“上天入地——云漫步立体街道”荣获金奖、最佳体验奖。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活动并为团队代表颁奖。
“上天入地——云漫步立体街道”方案设计概念源于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梯田》,借法自然,营造意境上海地标,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一大智慧,人们不急于一时一事的争辩上海地标,而更善于通过营造赋予共鸣的意境赢得和谐的交融。整体设计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做法回望诗画,寻觅通感,把流水行云的线条引入南京路,把江南山水带入人文城市,构建云漫步立体街道概念;在提升步行街整体性能的同时,赋予国际现代化都市会客厅以江南传统写意画境,赋予新时期海派文化以形神兼备的形式语言。
吴冠中作《梯田》 材料水墨
“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团委承办。大赛期间,不仅开展了“我心中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作品展示网络投票活动,还邀请参赛团队走进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静安寺街道,与居民面对面,进行小型“路演”。作品展示还走进了渔阳里、上海科技馆、同济大学、全市4A青年中心等地。此次大赛产生的最佳规划奖、最佳体验奖、最佳视觉奖等单项奖均由公众投票产生。
大赛自6月27日启动以来,共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5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行业领域青年校友、青年设计师,200余个团队报名参赛。大赛的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汇集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环境、都市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顶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郑时龄教授担任总顾问。
中国美术学院参赛队伍
一、 上天入地:云漫步立体街道
上天——
在街道空间置入多层平台,通过核心筒内设的电梯通往各层的店铺,引导分流,缓解巨大的人流量带给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的压力。立体街道还为公共活动提供室外空间,大家在平台上欣赏乐队表演、享受露天咖啡、体验趣味装置,充分利用街道的垂直空间,释放多层次更有活力的商业空间。这样一个由平台层层搭建的立体街道,突破了我们依赖地面去承载城市生活的惯性思维;实现了景观立体,交通立体,功能立体,展现街道功能与空间的自由状态。新的立体街道还可以为传统的历史建筑和上海老字号注入新的活力。平台穿梭在永安百货、上海时装公司这些历史建筑之间,人们驻足高低的平台之上,以全新的视角欣赏老上海的十里洋场。
当这层串联起南京路上20+特色老店的平台,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张小泉的剪刀,蔡同德堂的道地药材,邵万生的南货…老上海的浓浓传统工艺气息扑面而来;行至十字路口时,平台架起,实现人车分流,体验一畅到底的购物之旅!
入地——
像是两滴水墨在纸上缓缓晕开,下沉层叠广场与立体街道一疏一密,与立体街道共同呼应水墨画里点线之意。将原有包围广场的功能空间进行下置,使广场呈现更大的开放性,设置五个出入口,大家聚集而来,在大台阶上,旱地喷泉间,在广场下沉历史展馆内,从地上至地下形成可憩可游可学的广场体验。
二、 参赛过程: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团队成员都是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系大三的同班学生。方案讨论期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互相就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效率更高。
前期调研
团队于七月中旬参与对南京东路为期三天的集体踏勘,从日景到夜景,通过步行街与世纪广场的考察调研,从商业空间,业态,交通,景观,城市家具六个角度真实记录,为后期设计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以及落地性的可能。
三、 现场评审
每支团队答辩时间为9分钟,分为5分钟的方案陈述,4分钟评委问答。紧张的答辩后,团队收获了专业评审的肯定与建议。
“上天入地,万物共生”
四、 竞赛感悟:做了才知道自己真的可以
其实对于类似的竞赛,参与本身并不需要附加太多的压力,最开始也没有去想太多,抱着学习和体验的心态,一路向前,过程中,既然做了,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次特别的经历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拓宽了视野,学会了如何自然有效地去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
在此感谢比赛过程中给予团队指导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及同学。
文 |瞿莉莉吕艺书 蔡鸣杰俞涵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廖垣
审核|丁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