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这个人的名字可能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中国近代教育家,网上能查到的只知道他是上海市人,但他具体在上海哪里出生、居住?几乎无人知晓。叶企孙祖上世居沪上蓬莱路东首数百年。他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是—个我们知道得最晚,了解得最少,然而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叶企孙是中国近代物理学最主要奠基人之一,对我国物理学以及整个自然科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都曾做出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7弄内大院。蓬莱路7弄旧称

叶企孙的父亲叶景沄,字醴文,系前清举人,曾任上海龙门师范、清华学校、正风文学院国文教授,与黄炎培、沈恩孚、袁希涛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致力创建新制学校。曾任改制后敬业学堂首任校长和养正、松江学校校长及上海教育会长等。清华学生中有梁思成、孙立人、闻一多等。叶企孙有兄弟姐妹七人。叶醴文于1935年4月在上海去世,享年八十。

叶企孙曾在敬业、廿二铺小学堂(龙门附小前身)就读。1911年首批入读清华,因武昌起义,学校停课,叶企孙避乱返沪,入读上海兵工学校,同学中有谢家荣、朱庭枯、凌其峻、刘季平等。

中国近代教育家_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_近代教育名家有哪些

1913年他再次考入清华,1918年8月毕业赴美,插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三年级,1920年6月获理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杜安(W.Duane)教授指导下,与帕尔默(H.H.Palmer)合作,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h值,这一数据在国际上沿用10多年,是我国第一个为国争光的物理学者。

1921年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P.W.Bridgman)实验室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对铁、镍、钴的高压磁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与压强、磁场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其结论与实验结果定性相符。由于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叶企孙成为我国研究磁学第一人。其博士论文《流体静压力对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发表在美国的《科学院院报》《光学学会学报》上。

顾毓琇是叶企孙在哈佛大学的同门师弟,两人先后在清华同学、同事。1922年叶企孙曾任中国科学社驻美临时执委会主席。

近代教育名家有哪些_中国近代教育家_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1924年叶企孙哈佛大学毕业取道欧洲回国,任东南大学副教授,1925年受聘清华母校。1926年清华物理系成立,叶企孙任系主任,1929年清华理学院成立,任院长。他长期主持清华庚款公费留学生招考工作。根据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远景,设定留学专业,每每选派一人,就为国家创建一门新兴学科,填补国内学科空白。1933年,第一届庚款公费留美生招考,叶企孙鉴于日本当时对中国咄咄逼人之势,感到培养航空人才的紧迫,利用他主持庚款公费留美生招考之际,特设3名飞机制造门类名额,每年选派1名,其中1名“航空机架”。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铁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赴南京赶考,那次考试钱学森成绩并不理想,唯独“航空工程”一门考了87高分,若按留美公费生考试成绩,钱学森恐怕要“名落孙山”,若钱学森无法赴美留学,历史就要改写,中国就没有“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了。在这关键时刻,主持招考工作的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慧眼识人才,起了关键性作用,破格录取钱学森。录取后,叶企孙让钱学森先在清华航空系补学一年。在这一年中,叶企孙请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来的王士倬教授等作他导师,王士倬教授要求钱学森不仅学习航空相关知识,还要到全国有限几个航空工厂和航校去见习。钱学森1935年9月才赴美。后钱学森为我国的航天导弹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如,赵九章、马大猷等,鉴于当时国内外情势,叶企孙建议赵九章去德国学气象,因高空气象与航空直接相关,当时国内尚无这方面专家,叶企孙从国防安全考虑,让自己学生进入这个领域,这是填补中国科学结构空白的重要一步棋。赵九章遵从师命,在1935年9月到柏林大学学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气象系主任。1949年中科院成立后,赵九章是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1966年出任卫星设计院院长,被公认“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叶企孙在1936年第四届庚款公费留美生考试名额中设置电音学专业,相当于现在声学。设置这个专业背景是1930年法国科学家郎之万教授访问中国时,叶企孙从他那里获悉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把声学用到军事上,郎之万教授发明用超声探测潜艇的声呐中国近代教育家,粉碎了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为协约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马大猷考取这个名额后,叶企孙特别安排两位优秀物理教授任之恭、朱物华为他补习一年专业知识,还让他研读美国声学学会7年全部论文,叶企孙让马大猷留学首选当代声学界最高权威之一所在美国加州大学的驽特森教授,拜这位权威为师。在驽特森教授的指导下,1938年马大猷与驽特森教授的另一位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引起美国声学界高度重视,认为这个理论具有奠基性意义。马大猷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哈佛大学破格在他入学第二年就授予他博士学位。如果没有叶企孙的一系列精心安排,一颗新星怎么可能这么迅速升起。马大猷是中国声学界元老,建立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领导人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在火箭除噪音等国防科学方面也有他的身影。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教授访华,建议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叶企孙在会上报告学会发起和筹备经过,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此后他多次当选副会长、会长、理事长等职务。他创办《中国物理学报》,编译和审查物理学名字,举办学术年会,邀请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P.A.M.Dirac)和玻尔(N.Bohr)来华讲学,为中国物理学会发展、团结和合作贡献良多。

近代教育名家有哪些_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_中国近代教育家

华罗庚在自学成才过程中,叶企孙曾经起过几次关键作用鲜为人知。193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熊庆来教授读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想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这个想法在当时是非常出格的,因为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但在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支持下,竟然实现了。尽管初来时只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可是叶企孙却允许他去旁听大学课程,这对独自在数学艰难道路上摸索的华罗庚是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华罗庚不辜负几个恩师的眷顾,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后,大学教授们讨论是否让这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当助教,此时又遭到不少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教授反对,叶企孙作为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在激烈争论时明确表示:“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这样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叶企孙还让他给大学生讲微积分。1936年又经叶企孙等几位教授推荐,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保送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这棵幼苗就是这样在几位大师辛勤栽培下成长成为一个世界顶尖数学家。1983年12月,华罗庚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清华校友会上谈清华旧人旧事说:“叶企孙是我在清华时理学院院长,批准我从助理到教员等,不幸他’文化大革命’中去世,记得有人曾经说,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不小。”在叶企孙去世多年后,华罗庚仍念念不忘,1984年7月在给他侄女叶铭英信中再次表达了感激之情:“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叶企孙被选为评议员,1941—1943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出版、主编《学术汇刊》,以发表国内科学论文提要,介绍国外近5年内的科学成果为主,对抗战期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有所推动。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28年他聘请吴有训来清华时,工资定的比他自己系主任还高。1936年清华大学为当时最迫切的重大需要,开展有关国防和前沿科学研究,清华成立特种研究事业筹备委员会,叶企孙任主席,负责筹划建立特种研究所,设立农业、无线电、航空、金属、农业病虫害和植物生理组。为开创我国航空事业,决定研制飞机。1937年著名航空专家冯.卡门再次访问清华大学,通过他聘请美国专家华敦德到清华指导,不久,清华成立航空研究所,1937年在南昌建成当时世界最大的风洞。1939年清华大学成立特种研究所委员会,叶企孙任委员会主席。

中国近代教育家_近代教育名家有哪些_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抗战爆发,他不顾生命危险,在天津参与制造炸药、筹集资金、借用清华公款万余元购买药品、军需物资、通讯器材及输送平津科技人才等去冀中根据地支援抗战,多次成功炸毁敌火车。1938年11月,他去昆明西南联大途径香港时还在设法筹款,支援根据地。高平叔所编《蔡元培年谱》日记有这样一段:“企孙言平津理科大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借用清华备用之公款万余元,已用罄,须别筹,拟往访孙夫人,属作函介绍,允之”。“致孙夫人函由企孙携去”。叶企孙这种满腔热忱的行动,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对抗战胜利做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二·一运动时,叶企孙代理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他亲自主祭四烈士,为保护学生,他亲自出面与关麟征、李宗黄交涉,要求允许学生抬棺游行,他还主持组织法律委员会处理与惨案有关的控诉事件,伸张正义。1945年叶企孙出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8月抗战胜利,三校返回原地,叶企孙任清华大学复校设计委员会主席,统筹清华复校设计与发展事宜。

叶企孙一生功绩主要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其中有院士约60多位,包括李政道、杨振宁等。为建国初期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自强,并惠及五十年代崛起的国防工业人才储备奠基。仅“两弹一星”23位功臣中就有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新中国的功绩无与伦比。被公认是“中国现代科技大厦总设计师”、“大师的大师”。这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家、物理学家中找不出第二个人。清华、北大、中国物理学会先后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基金,清华、北大为他塑像,以资纪念。

北平解放前夕,叶企孙拒绝了有关方面邀请他南下,毅然留下迎接解放。1949年5月,他欣然受命担任清华大学校委会主席(相当校长),1950年3月,又被教育部任命为改组后清华大学校委会主任委员。“约在1950年夏(他)收到李约毖来信,说联合国文教组织在考虑请吾担任自然科学方面顾问,问吾是否愿意考虑接受,并要吾推荐别人,如果自己不考虑接受的话。吾那时已担任清华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因为联合国不承认人民中国,吾毫无出国考虑接受之意”。叶企孙在解放前后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教授,起了很好的作用。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随清华物理系去了北大。在北大,他创建了磁学教研室等,他当选为上海市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一批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副主任等职,是我国有数的科学史专家。

受叶企孙先生教育和引导,仅清华物理系毕业生和助教后来很多都成为知名物理学家或其他学科开拓者、奠基人,如赵忠尧、施汝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余瑞璜、陆学善、龚祖同、冯秉铨、王竹溪、张宗燧、赵九章、傅承义、秦馨菱、翁文波、赫崇本、钱伟长、王大珩、钱三强、何泽慧、彭恒武、于光远(原名郁锺正)、葛庭燧、林家翘、戴振铎等;在西南联大时原清华大学学生有:陈芳允、胡宁、张恩虬、李正武、王天眷等;在西南联大毕业或肄业的物理系学生有:李政道、杨振宁、黄昆、邓稼先、朱光亚、戴传曾、李荫远、肖健、徐叙瑢、黄授书等;1946-1952年间,清华大学毕业或肄业的物理系学生有:高鼎三、黄祖洽、陆祖荫、李德平、陈箎、叶铭汉、周光召、何祚庥、高伯龙、杨士莪、唐孝威、胡仁宇、刘广均、蒲富恪、李庆忠、周本濂、赵文津、黄胜年等,助教讲师有慈云桂、金建中、冯康等。他们对于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实现“中国梦”、“强国梦”,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崇尚科学,弘扬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叶企孙在1929年的一篇《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文章中说道:“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叶企孙一生功绩昭著,极富爱国情怀。科技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叶企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培育的一大批科技精英,不仅有为国防工业崛起的人才,还培育不少为建国初期,国家在急需能源,探索开发石油资源、地震预报等事业的开拓者,如翁文波、顾功叙、李善邦、傅承义、秦馨菱等。

目前黄浦区乔家路地块被列为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改造,涉及叶企孙的故居。名人故居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保存名人留下的印记,对激励青年一代为国奋斗、激发爱国情怀,别具意义。叶企孙故居地处老城厢,与相邻乔家路上徐光启、王一亭、陆伯鸿故居以及“书隐楼”等同为老城厢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值得关注。老城厢作为上海发源地,有悠久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相信在旧区改造、保存老城厢历史风貌和作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弘扬传统文化中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