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丨doctorx666
编辑丨涅瓦 策划丨斯卡汶奇
最近天气已然回暖。本来再过不久就要到一年一度的清明上坟时节了。
要按照过去,这时候应该会有什么清明节有关部门给你发短信,提醒你“注意错峰出行”“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之类的话。
但因为今年情况特殊,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地墓园纷纷紧急官宣,从即日起停止一切祭拜、安葬业务,避免人群大量聚集。
于是,我的手机也就收到了这么一则消息。
清明将至,人们却无法远行,于是这么一种特殊的祭拜方式——网上扫墓网上祭扫,就成为今年官方指定的新型选择。
1
虚拟空间里的
一场集体哀悼
第一次看到这则消息,其实我是有点诧异的。
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一直是“死者为大”,丧葬观念十分庄重严肃的,现在网上扫墓成为了清明首选,我首先觉得这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感觉没多少人会真正地把网上扫墓当成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
但当我搜索关键词“网上祭祀”时,就可以找到很多家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
而在这个叫做“天堂纪念网”的网上纪念馆里,每30分钟就有一座新的纪念馆落成,主页上实时滚动着来访者的足迹:
“137*****078 1分钟前给 XX 敬献了 1亿纸钱。”
足不出户久了,我渐渐地把微博当作了信息垃圾场,把朋友圈当成了情绪化粪池。
我很怕很多情绪、事件都突然瓦解,很多像李文亮一样的英雄也会随着时间而渐渐被遗忘。
但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的新冠病毒专题页面,我却感受到了一丝神圣而永恒的感觉。
在这个专题馆里,人们纷纷为去世的陌生英雄建立网上墓园,进行自发的集体悼念。
随着抗疫时间线的拉长和信息的逐渐流出,这个名单变得越来越长,许多名字不那么熟悉的一线医生、基层工作者,可能他们都还没上过一次热搜,但以另外一种形式被网络永恒地铭记下来。
排在访问量第一位的仍然是李文亮医生的私人空间,但数量更多的是名字不那么熟悉的一线医生和基层工作者。
点开李医生的网上纪念园,系统提醒我:
您是27018位前来悼念的人,李文亮已经离开我们40天,距离1周年忌日还剩 325 天。
李医生的私人墓园显得相当的隆重,网友们送来电子鲜花、果篮,几十盏灯为他提供永夜里长久的守护。
2
功能全面的网络墓园
网友们能够蜂拥而至,悼念这些无名英雄们,就是因为这类网上墓园大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很多还不怎么会发微博的爷爷奶奶们,都可以迅速掌握网上墓园的使用方法。
免费注册后就可以快速为逝者创立一个纪念空间,管理者上传墓志铭、生平事迹、照片或录音等资料,对墓园进行个性化的布置,供来访的亲友悼念。
通过购买虚拟货币,来访者可以用各式各样的供品装点逝者的墓园。
供品的选择,也相当丰富,除了常见的豪车别墅,也有时下流行的火锅麻辣烫、曲面广角电视、不同品种的宠物猫供人们选择。
甚至只要花上5个天堂币(相当于0.05元人民币),就可以使一个中年男人在坟前跪拜24小时。
一路看下来,这种复古的视觉风格和商城模式,让我有些似曾相识。
有点像是小时候和邻家女孩以前玩的4399变装游戏的风格。
△ 名为“长发女孩换装”的复古页游 2006年
所以,也不难发现,网上墓园的技术,都是很过去的互联网产物了。
网上墓园这一概念,诞生在世纪之交,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上纪念平台,从零星的几家发展到蔚为壮观的上千家。
但可能是人们的观念不够开放等原因,一直都没普及开来,所以发展上,仍然保留了千禧年互联网装潢地那种狂野身影。
除了设计有一种野蛮感外,网络墓园同时也继承了世纪初互联网虚拟社区的BBS功能。
△ 这是邓丽君纪念馆的留言板
可能在虎扑、豆瓣什么社交平台,一个帖子能有几万条留言,通常这个帖子都会被叫做神帖了,但我总能发现有些个人墓园,其留言板里通常会盖上几万层高楼,一定是按时来打卡的家人。
或许他们的语句并不精辟、有力、令人深省,但往往看着令人揪心。
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人,直到最后也见不到家人一面,甚至无法体面地举行道别仪式,就得匆匆地拉去进行火化,亲人们,也只能借留言板不断盖楼,寄托思念。
另一位不久前在武汉离世的年轻姑娘,家人除了给姑娘寄上吃穿用度外,还会经常上来报告一些当地疫情的状况。
这只是疫情视角下,人们的盖楼缅怀,也有很多人,将盖楼默默持续了许久。
有的亲人,半夜睡不着了,也上来盖盖楼。
一位因心脏骤停突然离世的青年总工程师的站里,悲伤的母亲用电子祭品按时供上一日三餐,并嘱咐儿子要吃青菜、吃水果,香烟旁写着:“以前不让你抽现在你抽吧”。
为了满足家属们的悼念需求,网站工程师们也会适时地开发新功能,增加新的贡品。
逢年过节时,菜单上要是添了什么应景的新品种,家里都会赶紧给供上一份,并留言道:“这个不知道好不好网上祭扫,你先吃吃看。”
北京一位网友甚至写了篇题为《升级后方便多了》的感谢信,表扬工程师的版本更新十分人性,符合个性化的需求。
这一次的版本升级,不仅能把逝者喜欢的菜肴添加到“私家厨房”,还推出了“雇保姆”“带亲人旅游”功能。
你还可以帮逝者换衣,陪逝者锻炼等等,让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加健康。
你想不到的,网上墓园都替你想到了。
3
昂贵的死,匆忙的生
我的读者朋友们,可能你看到这,或许会产生一个疑惑。
在我们这个推崇二十四孝、祭祖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网络扫墓这种多少看似有点轻浮的新技术手段,为什么会进入公众视野呢?
其实,殡葬的移风易俗,由来已久。
首先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铺平了道路。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殡葬改革在中国已经默默推行多年。
09年,民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逐渐开始取缔冥品焚烧、燃放鞭炮。
△ 代表“天堂银行”的流动集中祭扫车,流动烧纸,让你随时随地尽孝
《意见》中要求的“改革土葬,推行火葬”,火化率提高了,公墓用地却很紧张。
中国人向来讲究“入土为安”,每年近800万人口需要落葬,而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公墓用地都将在10年内耗尽。
△ 扫墓真的变成了“扫”墓,以二维码为载体,将逝者的信息数字化,焚香烧纸也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实在是太昂贵了。
土地资源的短缺导致公墓价格居高不下。以上海为例,一个位于远郊不到一平米的普通墓位,售价已经超过十万,这让大部分家庭难以负担。
而反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传统的身体力行的祭祀活动已经无法适应当代人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一言以蔽之,我们活得太匆忙了。
在卡辛斯基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里,就觉得科技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会越来越禁锢人类的自由。
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社会,去哪里都可以很快,想要什么马上就能买到。
科技的发展本应为我们节省出相当多的时间,可你总有一个错觉,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了,再也没有十年前那种在黄昏街头心安理得晃荡一小时的自在感了。
齿轮的转速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匆忙,微信清脆的滴滴声,很可能是甲方敲来的丧钟,一刻不回,你的职业素养就要被打上一个红色问号,“996是福报”,已经烙在了你的海马体内。
匆忙的生活之下,跨越一百公里、历时十小时堵车出城扫墓,听起来已经相当的奢侈。
这时,网上祭祀也就显得省时省力、理所当然。
△ 墓园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远方亲友的来信
赛博扫墓的存在,与其说是照料了逝者,倒不如说是安置了当代人无暇也无处释放的感情。
这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无奈选择。
可是幸好还有这一个选择。
设计/视觉:文特森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xii2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