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目标5%左右 意味着什么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
如何看待5%左右的增长目标?这一目标将如何实现?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去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一目标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客观务实的。
首先,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在提高发展效益的基础上,长期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合理化解风险等,都需要经济具备一定增长速度。
其次,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符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的,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导各方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
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去年我国“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去年,GDP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采访中,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去年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多重挑战,GDP增长3%的成绩实属不易。今年国内经济陆续回归常态化,房地产过快下行的风险也逐步得到遏制,整体来看,无论是市场还是财政等方面的状况都会好于去年。
与此同时,沈建光提醒,今年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作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中国仍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力度,坚持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对照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加成熟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务实的”5%左右增长目标
谈及2023年预期的5%左右的经济目标,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结合2022年GDP3%的增速值来看,今年将目标定在5%左右是较务实的。同时,这也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他预测,2022年国内GDP总值达到120万亿元,在考虑到通胀的因素下,今年则极大可能突破130万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也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过去3年,诸如房地产、消费等行业都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到目前为止,这些行业尚在恢复期,5%的目标是较为客观的。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今年重点工作部署第一条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就此,张燕生告诉记者,今年稳消费、稳内需的核心依然可以总结为稳市场主体,稳信心、稳预期以及稳收入。他说,在扩大内需方面,修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提高就业率,提升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三件事“刻不容缓”。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向记者坦言,随着疫情政策的优化,今年实现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难度不会特别大”,这一数值也为之后的增长留足了空间。在他看来,今年的经济市场需要“固本培元、休养生息”,从而逐步恢复至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到了2023年海外通胀情况仍处于高位,国际能源、大宗商品等货物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但对于国内而言,物价有望保持可控。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这一目标,徐洪才认为,2022年CPI增长指数为2%,今年将数值定为3%是较为实际的,在他看来,今年的CPI同比涨幅或在2.5%左右。
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还包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
对于如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邵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增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方面,则应依法保障民营企业、企业家的利益。
在吸收外资方面,邵宇认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举措,标志性项目的落地将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也能充分显示我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沈建光认为,结合近期多项数字经济的利好举措来看,数字经济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徐洪才也指出,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在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他以近期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例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正成为新基建的开发范式。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等新型消费的需求,都涉及到新应用的场景。在他看来,2023年将是传统行业加速数字化的一年。
徐洪才向记者补充道,到2035年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系列数据也体现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要求,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他说。
过去4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涨了60倍以上。
看到人均GDP只有1.27万美元,可能有些网友觉得这个数据并不是很大,跟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差距都比较大。
比目前韩国的人均GDP大约是3.2万美元左右,日本的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左右,而新加坡的人均GDP更是达到8万美元左右。
跟亚洲这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人均GDP确实是比较低的,但是跟几十年前相比,我国的人均GDP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要知道在1982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GDP只有203美元,直到2001年才突破1000美元大关。
相当于跟40年前相比,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上涨了61倍以上,我国也是过去几十年人均GDP增幅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这个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非常迅猛,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种成绩可以堪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奇迹。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
按照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2022年我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27万美元。
目前我国人均GDP跟发达国家还有多少差距?
人均GDP1.27万美元,从全球范围来看,这其实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了。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参考2022年的数据,人均GNI达到1320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NI在4256美元到13,20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说明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再过一两年有可能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了。
看到这很多人都好奇了,既然我国马上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近了,目前我国跟发达国家差距还有多大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发达国家的人均GDP。
目前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有32个,我们以2021年数据为例,这32个发达国家对应的GDP具体如下。
从发达国家2021年的人均GDP数据来看,最高的是卢森堡,其人均GDP达到11.41万美元,而最低的波兰人均GDP只有1.77万美元,另外包括希腊、匈牙利人均GDP都低于2万美元,其他29个发达国家人均GDP均达到2.4万美元以上。
所以综合下来,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人均GDP最少得达到2.4万美元以上,这个是最基本的条件。
而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27万美元,就算未来我国人均GDP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长,至少也需要等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人均GDP才有可能达到2.4万美元左右。
但是等到2035年的时候,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又可能涨到更高水平了,到时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有可能达到3万美元以上,这意味着至少得等到2040年左右,我国的人均GDP才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这个数据是基于目前的汇率来推算的,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相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会持续升值。
假如未来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能够维持在5.5左右,那么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只需要达到16.5万元左右就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
我们以2022年的85698元为基数,如果未来我国人均GDP增速能达到5%以上,那最早到2035年左右,我国人均GDP就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行列。
但发达国家只是一个名号而已,至于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我们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均GDP相对比较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其实是相对比较低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6883元,折合成美元大约是5484美元,这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所以对于我国来说,不能一味的去追求是否是发达国家,做好国内的经济发展,持续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才是最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