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非张迷不要读本书!!!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收录着张爱玲在美国期间与友人夏志清的书信,附录了一部分夏志清的回信书信体,同时夏志清也对其中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形做了注解。

甄嬛体 凡客体 淘宝体 咆哮体_李宇春体黄晓明体韩寒体_书信体

书信体,毕竟还是私密性、个人性很强的一种文体,这样的体材比小说、散文、诗歌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真实性情,也带有更多情感,因此在揭秘一个人内心或挖掘友情、亲情关系中,书信集是更为重要的材料。

这本书对于张爱玲爱好者、研究者来说书信体,或许是难得的至宝,但非张迷读者如果希望从本书中获得对张爱玲本人的基本了解,或许要稍许失望。就像笑话里说的:你觉得鸡蛋好吃,也不必要去认识那只鸡。特别不推荐只是听过她大名却没有读过她小说作品的读者阅读,因为连蛋也没吃过,读起来多半不明所以。

书信体_李宇春体黄晓明体韩寒体_甄嬛体 凡客体 淘宝体 咆哮体

尽管我读过几篇张爱玲写的小说,对隐藏在文本之后的作者印象却一直很刻板——精致、倨傲、如猫。好像在我们心中,她永远都是三十多岁,身着精致的国风衣衫,叉腰傲立。

书信体_甄嬛体 凡客体 淘宝体 咆哮体_李宇春体黄晓明体韩寒体

但在这本书里,我们却见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人”,而不是天才小说家。

她深居寡出,刻意保持少与外界联系,就连夏志清这样与她书信往来频繁的友人,也会有三年收不到她只言片语。

她也会落魄求人,甚至有因作品出版出乌龙而焦头烂额的情况。信中她因稿费反反复复地感谢与叮嘱,这样的她被拉下著名作家的神坛,让我们读到一个跟我们一样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

她时常因搬家而弄丢信、书还有合同,好像丝毫没有上海女人特有的精明。还好,这一点点的糊涂不仅无损她的光芒,反而增加了这位天才的可爱之处。

她多病而体弱,随着书信写下去,我们也眼看着她渐渐衰老,年逾古稀,不由对她心疼。

一路读完这本信集,张爱玲的形象终于不再是一张照片,而在我面前立体鲜活起来。

书信体_甄嬛体 凡客体 淘宝体 咆哮体_李宇春体黄晓明体韩寒体

信中有不少都在琐屑地在谈一些翻译、出版、稿费等事件,生计上的请托与感谢,顺带提一提写作或翻译作品的进度以及自己上学的一些情形,只偶尔透露出关心与细致的关切。特别是在她生计困难的时候。后来经济宽裕了些,生活上没有那么痛苦时,谈论其他的事才渐渐多了起来。

偶尔也会评论演她作品的演员,别人的作品等等。她直来直去,批评犀利。

有人利用她的名声推胡兰成的作品,她绝不原谅。

她对文字始终认真,无论是自己写还是翻译,“一个字看得巴斗大”。到后期,夏志清与她可以电话联系了,两个人却仍然更愿意写信,这也是属于老派文人的浪漫吧。字越稀少,越显得珍贵,在彼此的心目中分量也越重。

甄嬛体 凡客体 淘宝体 咆哮体_书信体_李宇春体黄晓明体韩寒体

作为一个在国内已经成名的天才,辗转去了美国之后,竟然一直贫困交加,病痛缠身,这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想到的。

她性格又有些孤傲,有一点早期黛玉的意思,多病且敏感,人情世故方面比黛玉还逊色一筹。她因这性格吃了不少苦头,总是与人闹误会,因为不会与上司沟通,好容易找到的工作又丢了。

美国人不欣赏她的作品,她40余岁一边照顾病榻上的丈夫,一边写小说,投稿竟被屡屡打击,退稿信甚至写得非常刻薄。他们那时推崇日本人那种淡淡的文风,不太能接受张爱玲的风格。或许还是因为欧美人觉得亚洲人就该含蓄,维持着面子上的光鲜,不能接受一袭华美的袍子下爬满虱子。

多病或者的确是会导致人更敏感些,性格方面也更尖锐些吧。如果张爱玲的身体更好一些,或许她能取得的成就就更高一些,同时,或许她的性格也会更软和些。

她笔下的世界似乎总是乱世,题材绕不过女性、爱情,因此有种抓紧零星机会儿女情长的意味在,像在独木桥上摇摇欲坠的水晶,好像不应该出现在那里,却美得不可思议,将碎的命运又给这美加上了三分惊心动魄。

我越看越为之惋惜,她性格上的一部分缺陷,导致了她无法获得更好的机会。如果她身边有更亲近更信任的朋友,如果她的爱人能够为她多挡一些生活上工作上的风雨,如果她有一个更好的经纪人,她后期的成就或许更高,而不会被生活的琐事所磨灭。

当然文章憎命达,如果她生活得更好些,不知作品又会有什么变化了。

张爱玲提起她爱看真人真事,读完这本书,我对此也有所理解,毕竟真人真事更能激起人的真实共情。每每看到她少回信,或者受了伤,就不由有些揪心起来。猜测张爱玲是不是身体又不好了,又或者是心情变糟了,连寥寥几个朋友都断了联系。

一路读完,每天一点点,感觉张爱玲就像是一个站在面前活生生的人,看着她的生命走到尾声,的确是有点惆怅。

对于她最好的纪念,或许就是在这个“爱玲”年,多读几部她的作品,去她用文字营造的世界里读懂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