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郎梦之旅合唱组合

肖卫为你自己读书(下)^^^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下)^^^失_冰临神下是女的_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

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传诵千古,几乎尽人皆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名句深刻而精准地揭示了关于读写关系的一条真理:多读方能善写。

为何多读方能善写?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一、多读能增加源头活水

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无非是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思考与认识。有感悟、思考与认识,就能顺利地写;反之,则不能,甚至绞尽脑汁也不能。感悟、思考、认识得深刻,就能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深刻新颖;反之,则言之无物,内容干瘪,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因此,要想善写,就得经常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哪里来?无非有两个途径:靠直接经验获得,即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认识获得;靠间接经验获得,即靠阅读了解别人在书本中表达的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认识获得。个体生命短暂,能力有限,而未知领域无穷,时空无限,这决定了我们源头活水的获得主要靠看书学习获取间接经验。事实上,我们头脑中所掌握的知识,绝大多数是看书学习所得,即靠获取间接经验。

经常阅读,不仅能使我们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且能使我们获得认识上的启迪。比如: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就能获得或深化以下认识:中国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两种状况: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我们阅读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民性的以下弱点:自轻自贱、自高自大、自欺欺人……我们阅读了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没有监督的特权容易腐败(剃头匠尚且如此,何况官员!)……我们阅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们不曾经历的那个年代的荒诞……

冰临神下是女的_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_肖卫为你自己读书(下)^^^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下)^^^失

当然,作家的人生阅历及感悟认识不是一般的中学生所能比拟,他们表达的深刻精辟我们也许不能充分理解,但无论如何,阅读了他们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获得认识和表达的源头活水,有益于我们的写作。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表达的也是“读书能增加思想的源头活水”的道理。

二、多读能积累经典素材

“好记性不如烂笔杆”,摘抄和积累经典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手段。因此,据我所知,几乎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摘抄积累作文时能派上用场的经典素材。作文经典素材固然可记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更多的是摘抄读书时有所感悟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等。这些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等,课本中有,《读者》中有,《意林》中有(《意林》有一个品种叫《意林·作文素材》),《读写在线》及面向中学生的语文刊物有,影视及网络中也有。关键是要阅读,要浏览,且要做有心人,有摘抄、积累和识记的好习惯。否则,或者熟视无睹,或者抄而不记,边抄边忘……如果多阅读,多浏览,且多摘抄,多积累,多识记,有了经典素材,作文时就一定能为我所用,信手拈来,充实内容,会写善写。

三、多读能获得立意启迪

作文有时难以下笔,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认识感悟,没有素材积累,没有恰当立意……这里仅就立意谈谈。中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或者是考卷中的作文题,无论是无材料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自拟题作文,虽然大多能审题,知道大致该写些什么,也占有相关材料,但有时思路闭塞,找不到恰当的角度与立意,无从下笔。其主要原因是阅读面不够。如果阅读面广,就能从别人的立意表达中受到启迪,得以借鉴。比如:该不该“知足常乐”,这是一个具有广阔立意空间且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关键是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表达倾向。如果读过普希金的经典童话《渔夫与鱼》,可能会获得相应的立意启迪,表达“应知足常乐”。该故事不仅能对自己的立意提供启迪,而且有助于对“应知足常乐”充分说理:故事中的老太婆总是不满足,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金鱼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老太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虽然使自己从最初清苦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最终却又回归了从前……这足以表明: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身没有错,但关键要适度,知足才能常乐,容易满足才能拥有幸福!失去知足常乐的心,只能让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而如果读过鲁迅的《灯下漫笔》,可能会对“中国人容易满足”的心理产生负面评价,可能会对因“想做奴隶而不得”而“暂时做稳了奴隶”就满足的可悲心理与行为感到反感,从而在立意上获得启迪,表达“不应知足常乐”……同理,阅读《阿Q正传》会获得有关国民性弱点的立意启迪,阅读《剃光头发微》,会获得“失去监督的权利容易腐败”的立意启迪,阅读《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等,会感知作者切入角度及表达观点之新颖,获得多方面的立意启迪……

四、多读能获得构思借鉴

肖卫为你自己读书(下)^^^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下)^^^失_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_冰临神下是女的

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体(符合文体范式),言之有序(有内在的逻辑与条理);引来了写作的源头活水,确立了写作的立意角度,还需要讲究表达的体式与条理。这些,主要靠在阅读中获得。当然,言之有物、言之有体、言之有序等,老师指导作文时都会讲到,但老师的讲解如果由于时间紧张等,没有联系具体的作品,难免笼统抽象,不易理解。这就要靠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加深理解。阅读了大量的各类作品,我们就会对各类作品的体式特点与结构特点(如叙述类的倒叙式、顺叙式、插叙式、补叙式……论述类的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分总式……)等了然于胸,写作时就能为我所用,恰当借鉴。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体式多样,表达规范,大都结构简单,适合借鉴(当然,有的结构复杂,不适合中学生写作借鉴)。如阅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写记叙文可学习借鉴其写法:倒叙开头、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主体详叙、突出背影、交代原因(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呼应、描绘细节、强化中心(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阅读了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写议论文可学习借鉴其写法:题目,并列式,比喻词;开头,简明扼要,提出论点(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野主要的也就在此。)主体,详细展开,比喻说理(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多关注美则心情乐观,多关注丑者心情悲观);结尾,点题呼应,强化中心(我劝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愤不平和郁郁寡欢的人,如果他们希望能受人敬爱而自得其乐,他们就不可再去注意人家的丑腿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及表达的简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笔者只列举了课本中的两篇课文,事实上,无论课本中的其它课文还是课外阅读中的文章,都能为我们写作提供多方面的构思借鉴。必须指出:多年来,由于阅读教学及作文训练淡化文体,我们对课文及课外阅读中的文章的文体特点是关注不够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五、多读能提高语言素养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写作时都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有表达的内容但难以表达清楚,勉强表达却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这有认识不清楚的原因,也有词汇贫乏、语言功夫差的原因。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也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可见,讲究文采能增强表达,写文章应讲究文采。文采何来?一个重要途径是多阅读,多积累,多识记,多借鉴。阅读的作品多了,积累多了,识记多了,就能被别人的精妙语言所感染,就能对别人的语言运用有借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能提高语言素养,提高表达能力,做到会写善写。

六、多读能获得身心愉悦

常读书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总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而且情感心志会完全沉浸在作品中,被作品所感动、所吸引、所牵引,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身心愉悦。如:读到悲情故事,会为之悲伤;读到温情故事,会为之喜悦;读到励志故事,为之感动;读到揭示哲理之语段,会为其揭示人生哲理之精辟而叫绝;读到精准描绘之语段,会为其描绘人事场景之准确而共鸣;读到优美写景之语段,会为其遣词造句之优美而感叹;读到真挚抒情之语段,会被其真挚抒情而感染……老实说,我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就为革命志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给妻子讲述的悲情故事而悲伤,而感动,而流泪;我读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就为母子三人在艰难时分的大年夜共吃一碗阳春面的温情故事和励志故事而喜悦,而感动,而流泪;我读韩愈《劝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会被深深折服,且会时时记取;我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由衷觉得他写的人物故事曾在我的身边,似乎亲眼目睹,简直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我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赞叹他写景的细腻优美;我读朱自清的《背影》,每读一次都会被字里行间倾注的真情所感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大家都会如此——潜心阅读,总会获得身心愉悦,心灵净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从而激发写的兴趣。

七、多读能培养写作兴趣

读写能相互促进。阅读不够,视野狭窄,见识缺乏,语言素养差,可能就不愿写;反之,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见多识广,认识深刻,语言素养好,就可能有写的兴趣。常阅读与写作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被文中的故事或道理所感动,总忍不住想写点什么,于是拿起了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名句确实揭示了一条读写关系的真理:多读方能善写。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说明问题:虽然多读不一定就能写好文章(写好文章还需别的因素),但凡是文章写得好的总是读书多的。既然如此,中学生朋友,为写好作文,为陶冶性情,为提高能力,尽可能多读书吧!当然还需指出:多读不仅是数量多,还指质量高,尽可能读懂读透。

(原载《湖北招生考试》学生版2016年第5期。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