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绝佳标题:
《要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
《利益在左,生态在右》
《平衡中共生,博弈中发展》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
《中国行点亮世界绿》
《绿遍世界,美在心间》
《“中国行”点亮“世界绿”》
《中国行动点亮“绿色未来”》
《“中国绿”为地球添生机》
《好日子就在青山绿水中》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减量生活,点亮生活》
《凝聚生态共识》
《让绿色包装生活》
《莫让生态体验变成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需要一张生态名片》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人民日报)
《“绿色中国”提升全球生态文明的颜值》
《推动生态文明,就要重视“绿色GDP”》
《“绿色GDP”,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咬定生态优先 建成美丽中国》
《有了生态美才有“高质量”》
《生态文明应 “植”入人心》
《地球添绿意,大国显风采》
精彩开篇: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前,我们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开,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妩媚。如今,海洋依然宽阔,漂浮着的却是工业污染;天空依然高远,朦胧着的却是层层雾霾。
2、清晨步小径,阴阴似尘起,一天霾雾拨难开。一碧苍穹杳无迹,云高天阔成追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顺乎自然生,背乎自然亡,和谐共生,方能繁荣昌盛。
精彩结尾:
1、在发展之路上的岔道口,利益在左,生态在右,无论偏颇于哪一方都并非十分妥当。唯有开创一条新的道路,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方能在社会的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
2、人与自然天地繁衍,文明也因自然而发祥,一如文人骚客,造化灵秀,倾于文笔;一如当权揽者,顺势时养正安民,修成政令。如今的我们坚信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力量下重现着昔日光芒,绿色奇迹正在大地上演。自然永远不是一个局外人,它始终与我们密切相关。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欣赏着春有百花秋望月的美景,享受着夏有凉风冬听雪的意境,也应当尽力守护着它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
名言金句: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5)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红漠化,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6)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7)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精彩主体段:
1、对自然的向往、敬畏从不因历史断绝,并在传承中得到反思、纵深。如今,我们可见万丈珠峰之上,次仁旦达为雪山清理污浊,守护心中圣地。我们可见,坚守“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的力量下重现昔日风光,“绿色奇迹”得以在大地上演。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2、正如那消失的罗布泊,那片宁静的心灵归宿最终变成一片荒凉死寂的沙漠,那里的每一粒沙感受不到丝毫宁静,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曾记否,莫高窟的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不再是天籁般的鸣沙知音,月牙泉则仿佛是弃妇怨女的枯萎之泪。我们就处于世俗名利的樊笼之中,渐渐遗忘了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工业社会,忽视了“梅子金黄杏子肥”自然之美。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千年生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我们不能求得一个焕然新生的世界,就要懂得护她安危无忧。不要让世界的明媚被污浊的颜色覆盖,而要好好守护我们仍存的净土。
4、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5、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要看到,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随意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不仅会让多年努力前功尽弃,而且可能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防治攻坚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至关重要。绿色发展决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
相关时评:
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从民族历史中走来的规矩铭刻在心中的文化DNA。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网友“小嚼菜根”介绍道,在他们福建芗城洪坑村,有一块大约300年前的示禁牌,镶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红漠化,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对村民具有约束力:“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基层的自我“善治”。
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乡规民约长久以来维持着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滋润着当地的社风民俗。同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又在法律法规之外柔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理调整着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田、江河、森林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体现在很多地方的乡规民约中。在浙江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村,为了保护河道清洁,在环村的河岸边竖有一块“禁碑”,碑上刻着禁止在河边放牧、堆杂物、投污物等。如有人违反,就会罚他给每家每户送一个馒头。因为“馒头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条条河流水洁如镜,经久不涸。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乡规民约还用来指导乡村最重要的事——农业生产。在网友“岁月如歌小斌”的家乡,“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几百年来村民共同遵守的农业生产约定,因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会选派出监督小组守在山的入口,对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进山的个别农户采取没收油茶籽充公的处罚。
现实生活中,乡规民约还发挥着规范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积极作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据网友“execell”介绍,在关坝田坝村,每年会举行砍火星节,按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族中大事。
时代在变迁,承载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规民约,也在顺应潮流,拥抱当代文明。
对于乡规民约要批判地继承,精华要吸取,但不合时宜或者违背法治精神的内容就应当修正或者摒弃。去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顿庄村对原来的村规进行了修订,废除了对妇女不平等的部分条款,新增了11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
一些乡村为了更好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助力乡村气正风清,还制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乡规民约。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比如实行垃圾上门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规范家禽(畜)养殖;各村设立义务监督员、农户间相互监督;约定农户每年义务出工整治环境的次数,提倡简办红白及各种喜庆事宜,不比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不放烟花、不请商业演出……
从这些乡规民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自觉、理性“善治”的精神和传统,每个人既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监督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紧贴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规矩”。无论是引导社会风气,还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现代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
作文链接: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要写好这道作文题,我们就要读出漫画中的关键信息,读懂漫画内涵。漫画中一个人正面对着选择,西瓜是环保,芝麻是经济发展。很明显,这是一道环保题材的作文题。漫画中的主人公手里拿着代表经济利益的小芝麻满脸笑意,却将代表环保的大西瓜抛诸脑后,视而不见。“因小失大”的标题很明显地表明了漫画作者对画中人物的褒贬判断,值得注意。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着重针对“环境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两级关系去展开思辨。毫无疑问,环保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但在写作时也需注意,一味提倡“环保”而完全否定“经济发展”,是较为偏颇的。生活中我们应协调好生态和经济的关系,在写作中也应协调、思考好这两者的和谐关系。
【立意】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保住大生态,才有长久的大经济。
3.要协调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
【佳作赏析】:
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我们都愿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去看那一片令人心胸顿爽的翠绿,去赏那一抹争奇斗艳的娇红,去听那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鸟鸣,去体会诗意的人生。然而,当清新嫣红和美妙乐曲被裸露的沙土和噪杂的轰鸣取代时,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金钱效率又有何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两千多年前,儒家先哲孟子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诚哉斯言,观及今日,我们常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为国策,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吗?我们早已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洪潮中陷得太深,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从西北复袭而来的荒漠化,以东南蔓延开来的红漠化还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些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吗?非也。因此,我们必然得为沙尘暴、雾霾担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果实”。这时,连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我们如何去谈改革,谈发展?是以言之,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英国在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曙光的照耀下,轰轰烈烈地向工业进军。诚然,这使它跻身为“世界工厂”,世界一度以它为中心。然而,它的中心——伦敦,却因废气而终年不见天日,因废渣、废水臭味冲天,一团糟乱。人们纷纷因患呼吸道疾病而丧生,不亦悲乎!难道这就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福祉吗?由此可见,以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而创造金山银山是极不明智的选择,这也更是在提醒和告诫我们,发展的源头就是环境,就是一片片绿水青山。
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这般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而环境破坏,生态污染便是其中最严峻的一个挑战,且这一问题与国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更要注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看到保护好每一座山、每一道水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环保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绿色追求,更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环境效益。离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切都只是空谈。
为了阳光明媚的明天,我们应守住绿水青山,如此方可言金山银山。
更多教育资讯,请持续关注
易学阅读
▼▼▼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