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为2017年4月受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永奎兄之邀,赴四川省广元市参加主题教研活动时所上的同课异构展示课。实录全文发表于2019年第4期《读写月报》)
在“言”“文”的缝隙处生长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执教:刘祥(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地点: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
时间:2017.04.28
一、“鱼”“渔”并举,落实相关知识
师:很高兴来到广元,和大家一起学习不朽的传世名篇《兰亭集序》。首先想知道,这篇课文咱们预习了吗?
生齐答:预习了。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都预习了一些什么内容呢?你来说。
生:我预习了每个字的读音,以及整篇文章的大意。
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把整篇文章读通顺,把不会读的字词查出来。
生:把不懂的文字意思圈画出来,等待您的解答。
师:你有点偷懒哟。发现了不懂的字词,你不会查资料么?
生(笑):手机交给老师保管了,所以有些就没有查到。
师:哦,没办法查的。没办法查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和同学合作嘛,对吧?好的,请坐。你说!
生:就是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还有一些比较难的字的意思和读音。
师:预习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好的,请坐。四位同学都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的同学解释了字词,有的同学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同学还探究了作品的主题。咱们现在先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这位同学,你说这篇文章有没有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它的读音?
生:“修禊事也”的“禊”,“引以为流觞曲水”的“觞”,还有“虽趣舍万殊”的“趣”。
师:它是个通假字。
生:对,还有“齐彭殇为妄作”的“殇”。
师:这个“殇”和“流觞曲水”的“觞”“长”得有点相似,需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加以辨析。
师: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哪些字词你认为很重要,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
生:会稽山的“会”。
师:“会”是读音。
生:还有“虽趣舍万殊”。
师:哪一个?
生:“趣”和“殊”。
师:为什么它两个重要?
生:比较难。
师:是的,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字的意义的?
生:按照书下面的注释,“趣”的意思是“趋向”;“殊”的意思是“千差万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取舍。
师:还有吗?(生摇头)旁边的同学,你觉得还有哪些实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生:“感慨系之矣”的“系”。
师:怎么理解?
生:附着。
师:你觉得这个词不太好解释?
生:和现代的意思理解不一样。
师:古今异义的一个词汇,所以特别需要关注。还有么?有没有词类活用之类的?
生:“悟言一室之内”的“悟”是个通假字。
师:对,通假字,这个需要我们关注。旁边的同学你说说还有哪些字词?
生:“其致一也”的“一”,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它看作数词。
师:是的,“一”通常是数词,但它在这里是当作动词使用的,词类活用了,所以需要我们关注。还有“齐彭殇”的“齐”也是一样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了。别的呢?有吗?(生摇头)没有了?好,请坐。旁边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
师:怎么理解这个字呢?
生:把什么看作一样。
师:话筒传到后面来,后边的同学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重视的?
生:“信可乐也”的“信”,的确、确实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确实感到快乐”。
生:我觉得“若合一契”的“契”字很重要,它是古今异义词,在文章中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使用时双方将其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现在当作契约来理解。
师:你解释得非常完善!大家已经发现了不少的字词,但好像找的主要是古今异义字,对词类活用现象关注的不够。请同学们找找看文章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
生:之前同学说的“一”和“齐”,还有“或取诸怀抱”的“取”是“从……中取出”。
师:“取”是什么活用?
生:词类活用。
师:你这是无效答案呢。词类活用有多种形式,比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等等。你得指出它具体属于哪一种,作什么样的解释。像“取诸怀抱”这个句子,它是“于怀抱取之”的倒装形式。这里的“取”,是常规用法。没有找准确,请坐。
生:“引以为流觞曲水”的“觞”是酒杯,“一觞一咏”是“喝着酒,做着诗”,这句中的“觞”,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非常好!你不但找出了词类活用,还注意了同一个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时的差异。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课文中还有什么词属于词类活用?哪位同学发现了,站起来告诉大家。都没有发现了?你说一下,“群贤毕至”的“贤”原来是什么词?现在是什么词?
生:形容词……名词?
师:不要用问句,应该作肯定回答。贤,本义是贤能、有才干,是形容词;现在需要翻译成贤能的人、有才干的人,是名词。你分析得很正确。
师:“少长咸集”的“少”“长”,是否属于词类活用?
生:形容词用作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师:看看,老师把这两个句子提出来,同学们便发现了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什么自学时发现不了呢?这说明我们的自学有点太粗糙了,好多东西没有关注,没有发现。学习一篇文言文时,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是必须重视的基础知识。
师:刚才咱们找的是字词,下面研究第三个问题——文章中有没有什么特殊句式?找找看。你来说一说。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什么句式?
生:……
师:“观宇宙之大”是怎么翻译的?抬头看怎样的宇宙?浩大的兰亭集序课件,辽阔无际的宇宙。这个句子中的“大”用来限制宇宙的范围。这个“大”叫什么语?它在句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
师:没学过定语?比如“我的书”这三个字中,“我”是定语,限定了“书”的归属。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而这个句子里面,定语放在了中心语“宇宙”后面,这就叫“定语后置”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定语后置句,重点关注一下哦!“品类之盛”也是一样的,就是“茂盛的万物”。同学们需要注意,文言句式中“定语后置”现象比较少,正因为物以稀为贵,出卷老师要出个考题的时候,就喜欢考它了。每篇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句我们都要特别关注。还有别的特殊句式吗?旁边的同学说说看。
生: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事也”是个判断句。
师:判断句的特征,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句子结构为“某某是某某”。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过来就是“陈胜是阳城人”。“修禊事也”如何翻译?
生:应该翻译成“举行祭祀活动”。
师:不是“某某是某某”的结构,所以这个句子不是判断句。你看看前面半句该如何翻译?
生:会集在会稽山阴下的兰亭。
师: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说:在会稽山阴下的兰亭集会。这个句子叫“状语后置句”,或者叫“介宾短语后置句”,这也是一个考点。课文中类似的句式还有不少,咱们只有一节课时间,没办法全部分析到位,课后要注意归纳整理。不清楚的地方,记着向自己的老师请教。
二、读悟结合,感知作者情怀
师:除了应该掌握这些字音,重点字词、重点句式之外,刚才有些同学说了,我还读出了这篇文章中的作者思想和情感。这位同学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
生:王羲之……
师:王羲之在和朋友喝酒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
生:很高兴的情感。
师:一直高兴到底吗?
生:由乐转而为痛了。
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从哪个句子发现他由乐转而为痛了?
生:“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从这一句可以看出王羲之对于所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了。
师:很好,抓到了这篇文章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在全文中显然具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话中,哪一句写乐,哪一句写痛、写悲?
生:“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一句写出了王羲之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自得。
师:这是乐,下面转向了痛、悲,很好,请坐。咱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了,这个句子中王羲之说咱们这些人汇集在一块,“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欣于所遇”怎么理解?
生:对于所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
师:非常准确!回到正题上,文章中“欣于所遇”的具体是什么事?
生:和朋友在会稽山阴一起聚会,做诗……
师:这样的事情让他感到高兴,高兴了就“暂得于己”。“暂得于己”什么意思?
生:很自得。
师:甚至有点忘我了,所以有点“快然自足”。再进一步,忘记了什么?
生:忘记了忧伤……
师:忧伤么?就在这个句子中他忘记了什么?
生:不知老之将至。
师:他忘记了老就要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为什么就痛起来,悲起来了呢?你说说看。
生: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作为,所以对自己年轻的时候感到悲伤。
师:你是认为王羲之不知不觉之中就感觉自己老了,好像好多事情还没有干,就有这样的悲了。请坐。旁边同学有补充吗?
生:他刚开始很自得,突然感觉自己老了,自己还没有很多作为,所以转喜为痛。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及其所之既倦”才会悲起来,“所之既倦”怎么理解?
生: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了。
师:他喜爱的东西得到了,他开始厌倦了。这句话好理解吗?得到了怎么就厌倦了?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东西当你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在你得到的当时很高兴,很开心,但时间长了就会厌倦了。这是王羲之告诉我们他开始痛的一个理由。旁边的同学看看,有补充吗?
生: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都还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怎么理解?
生: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师: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也就变化了,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什么?
生:感慨系之矣。
师: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你能说说感慨什么吗?
生:感慨“老之将至”。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师:好,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两条了,一个是感慨“老之将至”,一个是感慨“向之所欣”。别的还有没有?旁边同学发表一下观点。
生: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中间还有没有?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刚才找句子的时候,你把这句话跳过去的原因是什么呢?你是认为这句话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这句话包含在……
生:包含在“不知老之将至”。
师:你认为包含在这个点里面了,它也是谈的寿命长短的问题?
生:谈的是寿命长短全凭造化,和前面的“不知老之将至”大意差不多。
师:这两个句子,其实琢磨琢磨还是有差别的。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给我们写出了一种情感的转变,由快乐而转变成“痛”了。快乐是客观的,是这么一群美好的人赶上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遇见了这么一件痛快的事,所以我们想想人生的快乐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遇到了适当的人,恰逢适当的事我们就快乐了。但是这种快乐却让作者激荡出了异样的情感。快乐之中突然悲起来的文章我们好像学过的,有没有学过?
生:《赤壁赋》。
师:《赤壁赋》怎么说?一开始面对赤壁的美景“扣舷而歌之”,然后突然就悲伤起来了,想一想是不是一回事?在刚才咱们研究的句子中,有一句话“况修短随化”,大家琢磨一下这个“况”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说一说有没有感觉?这个字怎么解释?
生:何况。
师:何况这个词一般怎么用。你能不能用何况造个句子?
生:……
师:突然间想不起来?你看看“何况”前面和后面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
师:有没有学过《鸿门宴》?《鸿门宴》里有个句子,樊哙闯进大帐之后,项羽给他一杯酒,然后赐给他一个半熟的猪腿,然后问他壮士还能再喝一杯么?樊哙就说了,臣死尚且不怕,何况一杯酒呢。咱们要注意这个“况”字表示的是递进,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在这个句子中后面所强调的内容要比前面所强调的内容意思要重一些。
三、强化重点,搭建生命支点
师:回到主问题上。王羲之为何由乐而痛呢?因为他想到,这些展现的美好的东西,兰亭集会,美好的青春都会消逝,生命终将要老去,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生命之痛。除了这种痛之外,文章还有没有其他的痛呀?
生:没有了……
师:真的没了吗?咱们看最后一段中能不能找到其他的痛?这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后来的人看现在的人,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看待以前的人。
师:现在想想看,后来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暂且不关注,因为我们不知道后来人会怎么看待我们,但是我们怎么看前人我们知道,前面那么多人能够让我们知晓的多不多?
生:不多。
师:那么多人都随着时光流逝过去了,生命消逝了也就消逝了,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呢,这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有很多,所以说这也是一种痛。面对这样的痛,王羲之有没有为我们找到疗救的方法?说说看。
生:录其所述。
师:什么意思?
生:把他们所讲的都记录下来,供后人观看。
师:对,生命可以消逝,文字可以长存,这就是疗救的一种方法。咱们古人强调有三不朽:上善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是确立一种道德规范,比如孔子确立一种儒家的道德规范;立功是建功立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这两点做不到时,还可以选择著书立说,用文字让生命无限地延长下去。这是一种最好的疗痛方法。
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咱们对文章基础知识、基本情感和框架结构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下面咱们思考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王羲之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作品。按道理说这是一篇书序,应该侧重介绍书里选了哪些诗歌,为什么选的,把相关情况介绍一下,这就是书序的特征。但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好像有点跑题了兰亭集序课件,他好像是借写书序的机会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借这次聚会写出生命美好终将消逝的一种悲痛和感触,他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有这样的一种感慨?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时间过得很快,世事变迁而他没有任何的作为。
师:你认为他没有任何作为?人家一代书圣呢,还没有作为呀,我要像他一样,我就骄傲死了。
生:他当时认为他自己没有作为。
师:噢,他太谦虚了。请坐,旁边的同学。
生:他很有才华,也很有思想,但他自己又不能一直的活下去……
师:你认为他觉得自己太牛了,我那么有才华,我应该长生不老,永远为这个社会作贡献,但我终究还是要死去。
生:因为他当时非常的高兴,他想到这些高兴的事情终将会变成他厌倦的事情,然后就想到了人终将会死去。
师:都有点道理,又都不准确。如何才能变猜测为理性分析呢,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咱们刚才都是围绕这篇文章的具体文字研究的,有没有同学研究过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生:东晋。
师:东晋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初中就学过历史了吧?下面考考你们的历史知识,说说看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呀?
生:我猜应该比较好吧。
师:王羲之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那你历史没有好好学哦。旁边同学,你“猜”呢?
生:我猜当时社会应该比较黑暗。
师:你刚好和她相反。从哪儿做出的判断?
生:我也是猜的……
师:猜的不足为据呢。《三国演义》都知道吧?后来谁统一了三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这些人。司马氏的江山是从曹家手里弄下来的,所以总感觉自己的政权坐不稳,就在执政期间采用极端高压的政策,任何一个文人只要体现出不合作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人骨子里就有建功立业的意识,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但现在这个帝王看你不顺眼,就把你拎出去咔嚓掉了,你还敢去当官吗?
生:不敢了……
师:不敢了,不当官读了一肚子书干什么用?没用怎么办呢?中国有句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顺利的时候要以天下为己任,遭遇困顿了就要保全自我。所以在这个时代文人就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了,就去追求独善其身。但是这个时代的人非常独特。咱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无数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们都是不按常路出牌的。知道竹林七贤吧?这里都是一些不按常规走路的人,其中有一个人叫阮籍,整天把自己灌得大醉,躺在牛车上随便把他拉到哪去,然后酒醒了爬起来大哭一场,穷途之哭。还有个叫刘伶的,酒喝醉了把自己脱得光光的去大街上晃悠,人家说你是流氓,他就说老天是我的褂子,大地是我的裤子,你们都躲在我衣服里面。文人们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宣泄和统治者的不合作,我也不和你对抗,我就搞一种很怪异的东西。这个时期很多文人追求老庄之术,老庄中的“一死生”、“齐彭殇”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王羲之不太认同就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当然写这篇文章的一个最直接原因,是兰亭盛会中一个叫谢安的人写了一首诗歌:“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王羲之作序的时候应该把所有人的诗歌都读了一遍,他觉得我们这些有理想的年轻人不应该有道家的这种消极思想,于是就写了这篇序,反对“一死生,齐彭殇”的生命认知。
五、细节突破,强化文本认知
师:就要下课,再探讨一个小问题。同学们的教材中,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卒于公元361。江苏版的书上写的是,王羲之生于公元321年,卒于公元379年。根据今天的学习,结合《兰亭集序》创作于公元353年这一史实,你认为哪个年龄更靠谱一些?
生:生于公元303,卒于公元361。
师:为什么?
生:生于公元303年,写出《兰亭集序》时就是五十岁。年过半百的人,对死亡才会更加关注。如果只是32岁,太年轻了,不会想那么多。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年纪大了,老之将至,所以才会比年轻人多一些感触,也才会看透“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
六、生命对话,汲取人生养分
师:王羲之在文章结尾处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时光匆匆,一转眼1600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抬头仰望两晋的星空,回溯王羲之复杂的内心情感,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对王羲之说吗?
(很多学生开始翻书)
师:在书上翻不出答案的,答案只能在自己的心中。
生:王羲之,你不要太悲伤,虽然世事易变,但要跟随自己的本心生活。
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一些,但每个人活得程度都不太一样,都有自己的作用。
师:下课时间到了,没机会给大家痛快地表达啦。老师在听上一位老师上《兰亭集序》的时候,心中突然涌出了几句话,现在把它呈现出来,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请同学们齐读——
致王羲之
那一篇1600多岁的文字,至今
依旧蓬勃着无尽的青春活力
于是,那一场盛宴,那一群可爱的人
一同定格为不朽。
山河依旧
静室晤坐与放浪形骸
均已化作
一代书圣的生命吟哦
越过唐诗宋词
跨过明清小品
在文学与文化的长河中
波光粼粼……
何必感怀人生苦短,终期于尽
一死生固为荒诞
文字与书法,却足以成就永恒
今天,在四川,在广元,在朝天
我们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我们中有你
有那杯从东晋的曲水中
流来的酒杯
你已经1600多岁了,却依旧
丰朗俊逸,风华正茂
我相信,即使再过十万年,你也
依旧永远年轻!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鞠躬):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