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而漫长的寒冬时节,原本日常生活中的“老三篇”(种菜、走路、看书)只剩下了读书一项。不幸的是,瘟疫肆虐,无法回中国搬新书,原本的读书计划搁浅,只好旧书新读。由于最近在上班途中听粤语版的春秋战国故事,所以顺便把书架上搁置多时的三册《东周列国志》取下来,连同《史记》中的相关章节,重新翻阅一遍。温故知新,倒是颇有一些意外收获,惊喜之余,择取一二,与诸君分享读闲书之乐。
其一、“待字闺中”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久前曾和一位老朋友讨论过“待字闺中”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位朋友根据《礼记·曲礼》上的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理解为古代女子在订了婚后,要行成年礼(笄)并赐与字,所以“待字闺中”的字,应该是名字的字。我则不太认同这种看法。首先待字闺中的意思,《礼记》记述的是前秦时代的礼制,那个时代的女子只有姓,没有名,更没有字(后世的女子也很少有字)。其次,从文字的构型上看,“字”由“宀”(mian,屋子)和“子”构成,原意为屋中生育孩子,是女子出嫁成婚之意。文字的字,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出来的。根据《说文解字.序》的说法,最初的象形文字叫“文”,后来在象形基础上加了发声的形声字才叫“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所以我的理解是,“待字闺中”的“字”是出嫁的意思,与名字的字无关,《礼记》中的“笄而字”的字还是解释成出嫁更为合理。
无独有偶,最近在翻阅《东周列国志》时,偶然看到一个故事,印证了我的看法 – 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嫁给了留在秦国当人质的晋国太子圉,后来太子圉不辞而别,逃回晋国。于是,秦穆公的夫人就劝秦穆公,把女儿重新许配给流亡到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为妻。怀嬴不肯,质疑道:“妾已失身于公子圉矣,可再字乎?”。“可再字乎”这句话,立即跳入了我的眼帘。显然,这里的 “再字”即是再嫁人的意思,明白无误。
其二、“崇”姓从何而来?
我们读书会(半杯清茶社)有个老会员、老朋友姓“崇”。这个姓比较罕见,她以前曾问过我崇姓的来源,我只能含含糊糊地回答崇姓应该来自古崇国,但对古崇国却一无所知。这次在重读《东周列国志》时发现,原来在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崇国,是秦的属国。赵国曾攻打崇国,秦则攻打焦国而逼迫赵国从崇国撤兵。进一步发现,原来商朝末年也有一个崇国。《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崇国的国君(崇侯虎)曾向商纣王告密周文王要造反,后来崇国为周文王所灭。这一前一后两个崇国都在陕西境内,它们是否有关联,我还没有看到明确的记载。这些历史,以前看《东周列国志》和《史记》时完全不曾留意过。这下,我终于可以给这位老朋友一个满意的答案了,也算是读闲书的一份额外收获和乐趣。
其三、莲叶何以会“田田”?
相信大家都熟悉也喜欢一首汉乐府 –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可是,我一直不解,莲叶何以会“田田”,田田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答案也是在翻闲书时偶然发现的。《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公子陈完,在陈国内乱时逃到了齐国,改姓为田。后来,他的子孙在齐国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篡夺了姜姓家族的王位待字闺中的意思,即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这次在翻阅《东周列国志》时又看到了这段故事。可是一直令我不解的是,陈完为什么要把“陈”姓改为“田”姓而不是张王李赵呢?原来,古音中“田”和“陈”不光读音一样,意思也相近。“陈”是排列的意思,“田”也是陈列整齐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以陈完改陈为田,只是取了个同音近义字而已。
至此,我恍然大悟 – 噫!“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可不就是排列整齐的意思吗(不过到了汉朝,田字的读音可能已经变了)?这个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居然从“陈-田”姓氏中意外找到了答案,简直与苹果砸头而悟道的牛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真让我飘飘然有点“鱼顿”的感觉了。
翻阅一本旧书而在无意中解了三惑,此乃闲读书、读闲书一乐也!欣然记之。
西元二零二一年二月(乙丑正月初)于美东美丽家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