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那滔滔的浪花一次又一次的淘洗,无数的折戟沉沙。古代的军衔您看的懂么?
“中国即将进行军衔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军衔制符合当代要求。”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0日的报道将关注焦点对准中国的军衔改革,据称将取消“大校” 改为“准将”。
从这新闻,一方面看到我军制度越来越成熟,看到跟世界接轨的势头,我是喜上眉梢啊!(对√!我军变得越来越有皿煮范儿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有些许惋惜:众所周知啊,这现代军衔制度是西方军事文化的产物。那咱们老祖宗就没传下来过自己的传统的制度么?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文化底蕴那么深厚,根据传统文化搞点“中国特色”制度,也不是不可以嘛~(脑洞巨大),像骠骑大将军,听着多威武霸气呀。
想到这,军武菌就去扒了扒资料典籍,带大家看一看中国自古以来,军队将领们的“军衔”是如何变化的。
从春秋到两汉——独树一帜的将军制度
说起中国古代的武官制度啊,那就得从武官的出现开始讲起了。在战国时期以前,在官职制度上都是没有文臣武将的区分的。无论带兵的还是参谋的都叫卿。而军队呢也叫卿军。专职武官的出现是在春秋后期:齐景公任用有军事才能的田穰苴“以为将军”(这时的“将军”为领兵的意思),并“尊为大司马”(主管军政)……(《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田穰苴任过齐国的大司马(国防部长)
随着科技和人口的发展,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君王开始迫切需要能专门领兵打仗的官员。因此到战国时期,官员制度才开始“官分文武”,从此“相”治文官,“将”领武官。这个制度在接下来的3000多年里几乎没有根本上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武将多沿用文官的称谓,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称号。
在这个时期,武将的上下级关系(类似于军阶的雏形)开始出现:最高一级的为“太尉”,不仅把持军政要务还是武官之长。统兵指挥征战的高级将领称“将军”,分为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及裨将军(副将)等称号,以区别地位高低和职责及正副。高级武官还有郎中令——主管侍从郎官,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将军以下,还有都尉、校尉、司马等基层军官。在地方上也有郡尉和县尉等负责统领地方军。
▲韩信刚投奔项羽的时候 项羽只任他为郎中令(武警内保)
汉在沿袭秦的基础上,在武官制度上更加完备。“将军”称号虽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不是固定官职。直到西汉为征匈奴、平叛乱,设置大将军、骠骑将军,其地位怕当于宰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相当于上卿。
▲卫青任大将军(国防部长)统领武将
汉代开始为将军开府置吏,将军的官府称幕府(日本的那个也是从这来的)。幕府中有一套属官,负责参谋和后勤保障。
此外还有众多的“杂号将军”,或称“列将军”。其名号有:上将军、游击将军、复土将军、晓骑将军、护军将军、轻车将军、材官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横海将军、匈河将军、拨胡将军、中军将军、贰师将军、强弩将军、度辽将军、虎牙将军、祁连将军、破羌将军、奋威将军、步兵将军、文成将军等。这些将军大都是临时设置,一般以征讨对象、带领兵种、所任职务为而定其名号。所谓:出则领兵,入则另有其用。
▲“飞将军”李广真权利很大吗?
经常有朋友问我:都是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哪个更厉害?事实上,西汉名将李广虽号称“飞将军”古代将军等级,但历史上李广先后任都尉(省级军区司令)、郎中令(宫廷侍卫)、后将军(军区司令)等官职,都属于中高层军官,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将。而他的晚辈霍去病,则和他的舅舅卫青一样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
▲曹操在称王之前是朝廷的大司马
▲周瑜同样是最高军事长官 东吴却叫大都督
从唐到宋——顾中央还是保地方
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由南、北衙禁兵组成。南衙是12卫轮流调换来拱卫京师的府兵,由宰相统领。北衙是高祖李渊从跟随他起事的部队中选拔出来的“元从禁军”(类似于亲卫队)。太宗李世民发动宣武门(即北门)事变的时候,就是利用的这支部队。
▲没有唐太宗的政变就没有贞观之治吗?
边防机构称镇、戍。分设镇将、副将,戍主、副戍。到睿宗时,开始在边地设节度使。节度使享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统领辖区内各州刺史。著名的安史之乱正式因为节度使的反叛,才导致大唐国力的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古代将军等级,节度使不裁反升,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盛极一时的唐朝就在地方割据的阴影里走向灭亡。
▲安禄山其实是一个西北军阀
宋代吸取唐代教训,实行禁军制度和更戍法。地方兵称“厢军”,驻军3年轮换一次。驻扎京师的称“禁军”,分两批分别驻扎京城和地方,两批人内外轮换定期换防。由此来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霸气的名字确实可以体现林冲的高强武艺。但事实上,这个“教头”无论是官阶还是地位都比较低(可能类似于现在的连、排级别)!这也是为什么高衙内在诬陷他的时候几乎是肆无忌惮、丧心病狂。
▲林冲最经典的形象恐怕莫过于风雪山神庙了
▲鲁智深曾担任提辖(城防司令)一职
事实上,在宋朝位极人臣的武将级别中,最高的是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这二位和宰相副宰相(参知政事)共称“宰府”,是宋朝权利的中心(其决策权力或许已经超过现在的中央军委)。抗辽英雄韩琦、富弼;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抗金名将岳飞等许多历史名将都曾入主宰执。
▲狄青
▲岳飞
更戍法虽然极大地削弱了藩镇势力,但是却造成了军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尴尬情况。这直接导致了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不得不以人数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在这样的军制下,宋朝不仅没能开疆拓土,反而陷入了被外族包围的尴尬境地。
清承明制——武家之殇
明清时期最有特点的就要数文武百官的补服了。不同品级的官员穿不同图案的补服。(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肩/领章?)以下以清代补服为例:
虽然差事庞杂,但是清朝的军职却基本算是有序,从上到下依次为:都统/总兵、提督、副将、参将、游击将军、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哨官、委外、材官。
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朝为了应对洋人的统治,军队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军制,次年,清政府颁发《陆军人员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章程》,正式建立了中国的军衔制度。当时军官衔为3等9级。
上等军官:第一级称正都统(从一品)、第二级称副都统(正二品)、第三级称协都统(从二品);中等军官:第一级称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协参领(正四品);下等军官:第一级称正军校(正五品)、第二级称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协军校(正七品)。(上中下级对应现代的将、校、尉 我们发现真的没有准将级别)。然而学的虽像,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此后北洋政府的完全照搬西方军衔制度,几千年的武官制度就此大变。
▲每次看到这套肩章总觉得像
在肩上挂了俩拖把
辛亥烽火——军阀混战乱象跌生
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时期,我国军衔制度均有确立但是政权、军队变动频繁,各地军阀标准不一。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才正式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在这一版军衔中,我们终于看到将官变成了4个级别(排除为蒋专门设立的特级上将)。这或许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版能对位西方“准将”的军衔了。
▲苏联军衔里竟然也没有准将和大校?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全面实行军衔制度,基本仿照苏联军衔制度进行设定,并沿用至今。虽然苏联没有大校或者准将军衔,但是考虑到我军正师职军官数量较多,如授予少将军衔,将官显得太多,授予上校军衔,又显得低了些,因此才设置了大校军衔。
纵观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那滔滔的浪花一次又一次的淘洗无数的折戟沉沙。尽管已是俱往矣,可是我们仍然热爱那一段段好男儿保家卫国的故事和传说。说起古代的英雄们,看官老爷们有哪些喜欢哪个时代的军衔称谓呢?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真知灼见吧!
军武菌偏偏喜欢“骠骑大将军”~~ 想歪的面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