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唐朝的政体是三省六部一台。
六部乃尚书省的下设,分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辖四司,总计二十四司。
一台是御史台。
具体运作是这样的:
中书省代皇帝制“敕”,也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书。军国大事、官吏任免等凡是需要皇帝下诏的,都由中书省来起草。中书省除正长官中书令、副长官中书侍郎外,有中书舍人六人具体负责文书诏令的起草。通常情况是,接到拟敕任务后,中书舍人每人草拟一份,称为“五花判事”。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从中选出最佳文本,补充修饰,呈送皇帝。皇帝画“敕”后送门下省审议。
门下省负责审“敕”。中书省起草的诏书经门下省审查同意后,才能交尚书省执行。门下省除长官侍中、副长官侍郎外,设有若干给事中,虽只是五品官员,却拥有对诏书的“封驳”之权,也就是可以将诏书退还中书省让其重新起草,甚至还可以涂改诏书,直接在诏书上作批示。中书省修改后,重新交门下省进行审核。
门下省过了,剩下就是尚书省了。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六部二十四司的主要作用,是将皇帝的诏敕细化为具体实施的政令,颁发下去并监督执行。
为了提高执行力,尚书省还设立了纪检性质的都省。诏令文书下达尚书省后,尚书都省会在其上签注收到日期,并根据其内容分送相应的六部诸司办理。六部诸司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拟定出具体执行方案,每种业务都有具体时限的,耽误或者延缓了,有相应的律法伺候。
另外,尚书省主执行,并不代表尚书省地位低,相反,唐初还加强了尚书实权,以尚书仆射为正宰相,让吏、兵两部尚书参预朝政。同时,尚书省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不便之处,仍可将诏书封还。
御史台呢,独立于三省之外、直属于皇帝的中央监察机构。其监察内容与对象,一是弹劾百官及政府机构;二是监督皇帝;三是监督百官朝班时的言行举止;四是参与司法审判,推鞫刑狱,对于遭申诉的疑难案件,由中书舍人、给事中及侍御史一起进行会审,称为“三司受事”。遇有重大案件,则由刑部与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三省六部制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通过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一种组织严密、职权分明的中国式三权分立。这种运作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发展成熟的标志,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御史台的设立与功能的完善,对官吏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发生,亦为大唐盛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遗憾的是,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统治方式的变更,三省制没有达到很好的执行,三省制走向了衰落,御史台也逐渐脱离了既定轨道,派往地方的监察御史,逐渐演变成为了地方长官的领导者,特别是巡视边疆的监察御史长期停驻,逐渐成为了既可指挥军事、管理财政,又有用人大权的节度史,埋下了割据之隐患。安史之乱,唐室之溃,即由此而生。
更遗憾的是,唐之后,再也没有这种中国式的三权分立的运作了。所以对后世也没啥影响,除了一些名称与概念遗留下来,政体的三权分立精神,亦成为大唐之烟花、历史之绝唱了。
汉朝
汉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职位为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管行政,作为文官首领)、太尉(管军事)、御使大夫(管监察)。九卿分别是太常(管祭祀祖先鬼神)、光禄勋(皇宫护卫)、卫尉(皇宫卫兵司令)、太仆(皇帝的车夫)、廷尉(管法制)、大鸿胪(管外交)、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政府的经济)、少府(管皇室的经济)。
汉朝的丞相(也叫宰相)总管行政,九卿都是他的下属,御使大夫是他的副丞相,而太尉除了军事其他一概不理。很显然,汉朝的宰相是政府的领袖,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的职权逐渐被皇帝侵占,也就是说皇帝经常越过宰相办事,宰相变得没有什么实权。
隋唐
再到隋唐,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
(1)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
(2)门下省,长官叫侍中;
(3)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
这里我们细看一下这些名称,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一般指的就是皇室、皇帝。“中书”,按字面意思就是在皇帝的内廷中掌管文件;“侍中”,按字面意思就是在皇宫里侍奉皇帝。而“尚书”本来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六尚里面的一尚,是帮助皇帝处理文件的。有没有发现,这三省其实原本都是皇帝的内廷里的,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现在这些私人秘书缺全都成为了外廷(也就是政府)的最高部门。这说明隋唐的皇帝把之前侵占宰相的权力又交还给了政府。盛世开明,乱世独裁,单单从宰相的演化也可见一斑。只是汉朝的宰相是一个人掌握全国的行政大权,是个领袖制度;唐朝的宰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由三省共同负责,是委员制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这职权最高的三省是如何运作的。
中书省
中书省主管发令。政府的最高命令也就是皇帝的诏书,也叫作“敕”。这些“敕”都是由中书省拟定的,再经过皇帝同意批复,传到门下省。
门下省
门下省主管审查。门下省对“敕”进行审核,如果觉得这个诏书有问题,可以将诏书批注送还。也就是说所有的诏书都要经过门下省同意才可以正式生效,即使是皇帝同意批复了也同样可以被驳回。正式生效后的诏书最后传达到尚书省。
尚书省
尚书省就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力,对决定命令这一层是无权过问的,算是一个执行机构。
大家是不是看出这个运作模式有什么问题了?
皇帝,没错就是皇帝。三个部门运作中夹了个皇帝。
小弟甲:“老大,按我这套方案这样这样做,完美哦( ̄︶ ̄)↗”
老大:“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办”
小弟乙:“这方案问题很大啊,你们怕不是傻的吧”
小弟丙PS:我就静静看你们互撕
老大被啪啪打脸,PS:你们这两货就不能商量好了再来找我吗!!!
这个小弟甲就是中书省,小弟乙是门下省,小弟丙是吃瓜群众尚书省,老大就是皇帝。
政事堂
既然这个运作模式这么反人类,那就该有所改变。于是,“政事堂”成功问世了。中书省去找皇帝前,先和门下省开个会,喝喝茶,谈谈心,由什么问题先分析分析,大家确定好了再去请示皇帝。这个开会的机构就叫做“政事堂”,也是政府的最高机构。皇帝的所有命令都要经过“政事堂”通过,再送达尚书省去执行。
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老大被打脸的问题,还能提高决策效率,优秀。
然而皇帝毕竟是天下人的老大,有时也会直接越过中书门下直接下令,但毕竟不是很正规,实际还是比较少的。
尚书省和六部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尚书省真的好可怜,同样是并列的三省之一,大家开会什么的都不叫上他。大家这样想就错了,其实尚书省比大家想的还惨。
唐太宗登基前就做过尚书令,后来他当了皇帝,没人再敢当尚书令了。于是,尚书省从此之后就只有两个副长官,连自己的带头大哥都没了。不过尚书省在政治决策上插不上嘴,但确实国家最庞大的行政机构。所有命令都由尚书省去执行,六部都归尚书省管辖。这六部分别是:
(1)吏部,主管人事(五品以上的官员有宰相决定,其余的全由吏部任用);
(2)户部,掌管民政户口;
(3)礼部,主管宗教教育;
(4)兵部,掌管军事;
(5)刑部,掌管司法;
(6)工部,主管建设。
这六部大体上对应汉朝的九卿。从九卿的官民职务上来看,大体都是为皇帝服务的私人小弟,都是由原来诸侯自己的管家团体演变而来的。而唐朝的这六部,显然已经是正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不是皇帝的侍从。从体制上、观念上来说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
总的来说,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组成“政事堂”来发布审核政治决策,尚书省带领六部完成政策的执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xii2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