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_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有哪些商品粮基地_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 为基本前提.

“十三五”期间,聚焦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十四五”时期,对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仍面临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亟须深入思考、做好顶层设计,全力推进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

一、脱贫地区农村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供水现状

全国832个脱贫县分布在22个省级行政区,面积约469万km2,约90%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这些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突出的地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

“十三五”期间,围绕贫困地区水利脱贫攻坚需求,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水库工程2.5万座,总库容3000亿m3;塘坝116万处,窖池496万处,机电井830万处。农村供水工程约430万处,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年均总供水量1108亿m3、人均供水量363m3,灌溉面积2.6亿亩;按照现行标准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脱贫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地区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还不稳固、易反复,对表对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亟待巩固提升。

(1)部分地区水源不稳定,供水保障程度不高

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约200个脱贫县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500m3,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不高。部分脱贫县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主要以塘坝、窖池为主,遇干旱年份,供水水源不稳定,供水保证率低;还有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存在水源水质不好等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等,农村用水需求增长较快,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平均需提高20L以上,对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外,近年来海河、黄河、辽河等流域水资源衰减明显,部分脱贫县供水水源单一,供水安全保障存在风险。

(2)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早期供水工程亟待更新改造

早期供水工程尤其是管网老化严重,据统计,约10%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于2005年之前,部分工程已达到使用年限,有的甚至超期服役。部分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冬季易冻损,每年约5%的工程需要更新改造。部分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没有按照要求配齐,供水水质还存在问题。

(3)千人以下工程运行维护薄弱,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任重道远

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占比高、工程运行维护薄弱,大都分布在山区、牧区、高寒地区和偏远地区。脱贫地区财政往往较为困难,水费收入和地方财政补助 资金难以满足工程长效运行的需要。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个别地区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还不稳固、易反复,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因此,农村供水保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考虑到未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兴旺、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持续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仅要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需求,还要满足改厕、洗浴、环境卫生、乡村旅游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用水需求。

二、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总体考虑

1.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落实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围绕全面保障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这一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供水成果,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推进有条件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快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让脱贫地区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脱贫地区_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 为基本前提._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有哪些商品粮基地

2.基本原则

在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原则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加大对脱贫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提高水利服务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底线思维原则

坚决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供水成果上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支持。把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作为重中之重,优先保障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适当提高农村供水标准,供水水量水质要求与当地县城接近或相当。

(3)坚持统筹谋划原则

根据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要求,结合水资源禀赋条件、国土空间管控等要求,科学布局、合理谋划供水工程项目,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弱项,着力解决农村供水水源不稳定问题,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有哪些商品粮基地_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 为基本前提._脱贫地区

(4)坚持协同发力原则

充分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作用,上下联动、各方配合脱贫地区,凝聚力量、精准帮扶,合力推动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大中小微供水工程协调配套,着力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3.供水安全保障分区重点

根据脱贫地区国土空间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条件、供水状况等要求,将脱贫地区分东北、华北、中南部、西南、西北5个地区进行布局,提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分区重点。

(1)东北地区

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四盟市等47个脱贫县,经济发展速度慢,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重点是结合现代化灌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采取防冻保暖措施,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

(2)华北地区

涉及河北、河南、山西等119个脱贫县,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m3,现状水资源已开发过度。重点是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生活宜居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南水北调等现有重大引调水工程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大外调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3)中南部地区

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海南等117个脱贫县,水资源总体较为丰富,部分地区尤其是山丘区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重点是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高产高效,推进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及大中型水库建设,推进有条件地区实施规模化工程建设。合理布局沿江沿河引提水工程,开展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4)西南地区

涉及四川、云南、西藏、贵州、重庆、广西等341个脱贫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但大多数地区海拔较高,生态环境敏感,工程性缺水突出。重点是通过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及大中型水库工程,稳步推动中小水库、塘坝等水源工程及输水管线建设,逐步形成大中小微、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源工程体系脱贫地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针对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开展小微水源和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强化防冻措施和应急供水保障,守住供水安全底线。

(5)西北地区

涉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古西部等208个脱贫县,地广人稀,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重点是积极利用引调水工程或引黄河水,建设输水管线,向周边沿线农村供水。针对青海等高海拔地区,在加强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基础上,开展小微水源和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强化防冻措施和应急供水保障,提高供水保证率。

三、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

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供水成果、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要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推进惠及农村地区的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配套衔接推进一批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着力提升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1.坚决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确保不出现规模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和供水易反复人群的饮水状况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畅通省、市、县、乡四级群众反映问题和举报监督通道,做到对农村供水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保持动态清零。强化工程管理管护,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对接,做实应急供水方案,加强演练,必要时采取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凿井取水、应急调度、拉水送水等措施,确保不出现整乡整村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管护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和供水保障程度。

2.合理优化水源工程布局,着力解决农村供水水源不稳定问题

根据脱贫地区实际,加强水源选择论证,优化农村供水水源结构。依托国家水网建设,支持脱贫地区优先利用已建水库、引调水等骨干水源工程作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通过修建输水管网、连通工程实施水源连网,更多地覆盖沿线周边农村区域,解决水源不稳定的问题。针对西北、西南及人口集聚的脱贫地区供水水源不稳定的情况,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等水源工程。山丘区和人口分散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新建或改造一批塘坝、山坪塘、蓄水池及水井等小水源,辅以应急供水措施,解决脱贫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

3.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在短期内无法纳入规模化供水覆盖范围的脱贫地区,实施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对牧区、山区、偏远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区,实施小型供水设施升级改造,消除或减少仅依靠水窖、水柜的分散供水人数。

4.强化水质保障,努力提高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要求配备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做到“应配尽配”。通过水源地保护和新建净水厂,强化管理并辅以必要可行的净化处理等措施,推进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水质化验室正常运行,健全完善水质检测制度,加强水质检测监测,不断提高水质保障水平。加快划定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保护好水源水质。

来源/《中国水利》2022年第3期

作者/李云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处长、正高级工程师),孙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