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_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1分)?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2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参考答案】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只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知识拓展】

含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_三省六部制

形成与演变: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五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六曹(吏、度支、礼、都官、工)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改称刑部;六曹也改称六部。

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_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

唐朝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_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

宋朝承唐制,但有所兴革,设立二府三司,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

三省六部制_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_三省六部制是三省

元朝在大多数时间内只设一省六部,一省为中书省。

明朝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三省六部制是三省_三省六部制_中外朝制和三省六部制

职责:

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侍中掌握。是审议机构。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尚书省设在宫外,总领六部。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根据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达有关部门。中央寺、监、百司等机构下达诸州的政令,也必须由本省发遣。是执行机构。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土资源部之和。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与文化部之和。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军队训练、兵籍、军械、军令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与司法部之和。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农业部与交通运输部之和。

评价:

利: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弊:

由于三省分别掌管对诏令的制定、审核与执行,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结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虽有政事堂之设以协调矛盾,然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

唐代宰相又名称过多,重床叠屋。“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原三省长官外,后来尚书仆射、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

THE END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wxii2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