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盛大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佛教盂兰盆节
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作“佛欢喜日”。
自恣日,这一天要举行“盂兰盆会”,这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
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于禅定中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虽使尽神通也解除不了其母的饥饿倒悬之苦,于是向佛哭诉。佛为尊者说救济之法,即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在那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仗十方僧众的威神道力来救度。目犍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之苦。
当目犍连问佛将来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时,佛说: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会,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盂兰盆节 即 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祭祀土地等。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盂兰盆节是什么节日,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传统祭祖节日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报孝亲恩
七月十五,不管是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都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盂兰盆节是什么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七月是人间的孝亲月、报恩月,七月十五则是孝亲日、报恩日。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孝道就没有佛法。能成佛道,皆是父母之恩。
盂兰盆节,孝敬祖先父母的节日,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