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我们再拿出来看一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大概是说: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人人学习,可是孔夫子为何要批评他呢?子贡的错误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把这个故事换个身边的事理来看看。
有个非常普通的市民小林,他每天上班下班,有时候也会为了一块豆腐跟老婆吵架(参见刘震云《一地鸡毛》),日子平淡又繁琐。最近,小林丈母娘腿摔了,老婆照顾不过来,想请个保姆要花钱;小林儿子跟别人学琴,想换个琴要花钱,可是小林却一筹莫展。某天小林捡到一个钱包,钱包里除了有失主的重要身份信息外,还有很多钱,关键是没有任何人看到小林捡到了钱包。这个时候,面对这个钱包,他是还,还是不还呢?
不还钱包,小林获得横财一笔,家庭生活可以小小改善,老婆孩子都会高兴,自己也能解去燃眉之急。可是,小林并非是个毫无良知的人,即使花了这笔钱,小林也会不安生,内心备受折磨。
那要还钱包吗?
小林想到隔壁的大老陈。大老陈是个退休干部,晨练的时候也捡过钱包,分文未取,如数还给了失主。失主跟警察一合计,给大老林赠送了一面“拾金不昧”的锦旗,大老陈戴红花的照片挂在楼道口好几个月。现在都弘扬这种正气与奉献的精神,小林要是把钱包交上去了,估计也不好意思开口跟人要酬劳,如果要了酬劳肯定会被邻居们笑话,只有向大老陈看齐,和他一样戴红花受表扬。
各位读者看到这里,你要是小林,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突获横财,扪心自问,你会怎么办?
肯定会有人选择将钱包归还失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的社会还没有那么糟糕,身边还是有很多道德高尚的人。可是,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小林”,也一定还有比不上“小林”且心安理得花掉那些钱的人,那能不能有一种方式,能给人更好的选择与引导?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子贡赎人”,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既会收获称赞,也可领取应得的报酬,这是一种平衡。然而子贡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还去领取赏金,可能会被当做贪财之人,受到别人的嘲笑。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以往,大家渐渐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便不再有人愿意去救人了。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圣人不仅仅是考虑适合自己的行为。
那个时候的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赏金,子贡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子贡不领的话,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子路救人受牛,子路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
付出该有回报,在教师的身上,真的是这样吗?
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何事都应该遵循规则,规则一旦打破,社会必将陷入混沌。我们不可将道德代替规则,道德在每个人的心中评判尺度皆不相同;更何况一些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然而,道德绑架在现今社会实属常见。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这几天使我颇不宁静的几件事情。前天,铜陵很多人应该都在观看《新闻直通车》的视频,主持人慧心妙舌,语言的匕首让在场的官员汗流浃背、坐如针毡;节目的出发点和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问政为民,确实非常好。可是,当我听到他以咄咄逼人之势,在指责教师、质问师德的时候,我有些愤怒,有些心寒。
我想问问主持人,也问问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理解“师德”?
教书专业水平好,算不算有师德?教书认认真真,算不算有师德?教书全心奉献,算不算有师德?还是把这三者结合,教书专业水平好、认认真真、全心奉献,才算有师德呢?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授业”需要专业知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在学校教育结束走上教师岗位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地去学习。以为我个人为例,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如无特殊紧急情况,一定要备课看书不断提升自己,每个晚上基本上需要花费三个小时左右。我已工作九年子贡赎人给我们的启示,但我在语文组里只是泛泛之辈,与几位语文名师相距甚远,望尘莫及。那些优秀的教师,每一位成长的背后,都是耗费无数精力与心血的努力。
我们再来看“传道与解惑”,我姑且浅显的认为“道”是就是真理,“惑”为人生迷惑。人们常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么看来,好的老师,应该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甚至称得上“圣人”了。
如果你是这样的圣人和精英,你会选择来做中小学教师还是叱咤风云的领导者呢?如果你的身边有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的人,你会强烈推荐他来做中学校教师还是公务员呢?如果你的孩子,才高八斗、聪颖过人、仁和宽容,有朝一日学成归来,你会让他做一名中小学教师还是进入世界500强呢?
如果不愿意子贡赎人给我们的启示,那为什么呢?
我不用去解释理由,大家也是心知肚明。近期的教师讨薪与在职教师有偿家教事件,让我觉得教师其实只是一群受损害的、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可怜虫。
仔细回想身边的人与事,我们在宣传教师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常常以无私奉献、为自己的学生付出所有为话题,把教师塑造成了带着光环的没有任何私欲的圣人。我们把对教师的道德标准无限拔高,甚至要求教师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学生的学习,要像爸爸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就应该要奉献与付出,应该是无欲无求的。这是多么可怕与残酷的,自今以往,国人不为师矣!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希望家人过得好,生活有依靠,日子有奔头,我们大部分只是普普通通的“小林”。为什么教师课外辅导应是无偿的?为什么饱读诗书却无法让自己的家人生活更好?子贡曾经问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薄施于民尧舜尚且担忧自己做不到,更何况普普通通的小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是实践仁的方法,才是推行道德的原则。
一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伪道德。道德,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他人的规范。“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当你在指责教育、当你在质问教师的时候,你自己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教育、以什么样的面目看待教师?
教育是社会的缩影,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虽然教育与社会是辩证的关系,但近几十年来,教育本身一直处在劣势,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教育如同小媳妇,任人评头论足,教育从来没有自主过,更何谈教育自己的发展。作为权力社会的附庸,教育就像一个婴儿,承受着各界的指责,却又要依赖着指责方生存。那些能掌握教育的人或事,又有几人不把手中的权利当政治跳板,能有几人真心在做教育?
如何去培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的待遇如何落实到位?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是多少?对教育教学的考核如何更科学化?各类培训机构的乱象该怎么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确实出了问题,教育经不起朝令夕改,教育不能是既得利益的工具。但可怜的,只是教师,成为替罪羊,在被全社会骂。
面对漫骂与指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闭上眼睛留下滚烫的泪水,我们走上街头,我们站在讲台,我们不会因为看透而失去方向与力量,也不因他人的无知盲目而失去信仰。我们在漫骂与指责中砥砺前进;虽然称不上圣与仁,但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理想、对圣与仁的追求。
让人变蠢的前提就是“消息封闭”,写完这些已过凌晨,一名痛惜基层教育的基层教师的心声,不知能否被大家看见。
陈 希
二〇一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于铜陵